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国家要是把自己的工厂都关了,一心只想着“赚快钱”,最后会变成什么样?
这可不是危言耸听。咱们把目光投向地球另一端的巴西,这个曾经被誉为“金砖国家”的南美巨人,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他用几十年的时间,亲身演绎了一出从“未来之国”到“中等收入陷阱”教科书的悲喜剧。而这出戏的核心,就是丢掉了实体经济这个“压舱石”。
你可能不知道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,那叫一个牛。
当时咱们国家还在艰苦奋斗,巴西已经靠着强劲的工业化,被誉为“巴西奇迹”。满大街跑的都是本国组装的大型甲壳虫,天上的飞机是自家“巴西航空工业”造的,连当时最先进的核电站,他们都敢搞。
那时候的巴西,是整个拉美的工业心脏,汽车、飞机、轮船,啥都能造。的工业区一到晚上,灯火通明,那是无数工人的骄傲和希望。他们的父辈,很多都是从贫困的东北部农村跑到圣保罗、里约这些大城市,进工厂,当工人,靠着一门手艺,养活了一家人,实现了阶层跨越。
那时候的巴西人,自信满满,觉得赶超美国也就是时间问题。那种感觉,就像一个壮小伙,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,未来一片光明。
可好景不长,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,一阵“香风”吹了过来,这阵风叫“新自由主义”和“华盛顿共识”。
简单说,就是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开出的“药方”:全面开放市场、取消关税壁垒、搞私有化。听起来挺美好,对吧?自由竞争,拥抱全球化。
巴西当时正被国内的“超级通货膨胀”折磨得死去活来,物价一天一个价,早上买个面包的钱,晚上可能就只够买个面包渣了。为了稳住经济,巴西二话不说,把这碗“洋药汤”一口闷了。
国门大开,关税骤降。瞬间,全世界的商品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。日本的家电、美国的汽车、欧洲的奢侈品……物美价廉,谁不爱?
巴西人开心了,感觉自己终于跟国际接轨,过上了发达国家的生活。但他们没注意到,家里的工厂,正一排排地倒下。
你巴西国产的电视,成本高,样子老土,怎么跟索尼、松下竞争?你自家产的汽车,哪有通用、福特的香?巴西的民族工业,就像一个没发育完全的少年,被直接推上了世界重量级拳台,结果可想而知,被打得鼻青脸肿。
工厂纷纷倒闭,机器蒙上灰尘,大批大批的工人失业。圣保罗工业区的灯光,渐渐暗淡下去。
更要命的是,巴西发现了一条“康庄大道”——卖资源。
巴西地大物博,有全世界最好的铁矿石,有广袤的土地可以种大豆、甘蔗。国际市场上,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崛起,对这些大宗商品的需求简直是海量。
挖矿、种地,可比辛辛苦苦搞研发、管工厂、养工人简单多了。来钱快,利润高。于是,资本家们纷纷抛弃了工厂,转头去拥抱土地和矿山。
从那以后,巴西的经济结构就变了。实体经济,尤其是制造业,占比一路下滑。到今天,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跌到了10%左右,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低。取而代之的,是农业、矿业和金融服务业。
巴西成了一个巨大的“原料供应国”。它把地里挖出来的矿石、种出来的大豆,装上巨轮,运到中国,我们把它加工成钢材、汽车、手机,然后再卖到全世界,其中也包括巴西。
这,就是“去工业化”的典型路径。
丢掉实体经济,巴西得到了什么?
短时间内,确实爽。靠着卖资源,巴西在21世纪初狠狠赚了一笔,举办了世界杯,举办了奥运会,风光无限。但风光过后,一地鸡毛。
第一个恶果,是就业的“空心化”。
一个钢铁厂,能养活几千甚至上万个工人家庭。但一个巨大的自动化农场,可能只需要几十个农民开着收割机。一个矿山,也远不需要那么多工人。
那些曾经在流水线上拥有精湛技艺的老师傅,失业了。他们的孩子,也失去了进厂当工人的机会。那他们能干嘛呢?
送外卖、开网约车、当保安、在街头摆个小摊……这些工作不是说不好,但它们不稳定,没保障,收入低,更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和职业发展。大量的人口,被甩进了“非正式经济”的大池子里。
这就导致了巴西社会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:经济数据看着还行,但老百姓的感受却很差。因为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源大亨和金融精英手里,大部分普通人,只能在低水平的就业里打转。
第二个恶果,是国家的“脆弱化”。
当你的经济命脉完全系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时,你就失去了自主权。
国际铁矿石价格一涨,巴西就举国欢庆;价格一跌,巴西政府的财政就立马吃紧,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。这种感觉,就像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一张赌桌上,毫无抗风险能力。
这两年,全球经济一有风吹草动,巴西就跟着打喷嚏。因为它的经济太“偏科”了,没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作为缓冲。
第三个恶果,是社会撕裂的“极端化”。
贫富差距,是巴西永远的痛。富人区和贫民窟,可能只有一墙之隔,但里面的世界,却是天壤之别。
实体经济的萎缩,加剧了这种撕裂。因为工厂,曾经是连接不同阶层的纽带。一个中产工程师,和一个蓝领技术工人,可以在同一个地方上班,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,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身份认同。
但现在,金融精英在圣保罗的写字楼里玩着数字游戏,资源大亨在广袤的农场里数着美金,而城市的另一端,是数百万在贫民窟里挣扎求生的年轻人。他们之间,几乎没有任何交集。没有共同的希望,自然就只剩下对立和怨恨。这为巴西常年不断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激化,埋下了最深的根。
好消息是,他们似乎终于疼醒了。
现任总统卢拉,这位工人出身的领导人,上台后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试图把巴西从坑里拉出来。他推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,叫“新工业巴西”。
这个计划的核心,就是要“再工业化”。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巨资,扶持国防、健康、航空航天、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领域,希望能重振巴西的制造业雄风。
听起来很美好,对不对?但现实,骨感得让人心疼。
首先,钱从哪来?靠卖资源攒下的家底,在前些年的折腾里花得差不多了。现在政府财政紧张,想拿出真金白银去补贴工业,阻力非常大。
其次,人去哪了?几十年过去了,当年的老师傅们都老了,新一代的年轻人,要么习惯了打零工,要么觉得进厂又苦又累,根本不愿意当工人。职业教育的断层,让巴西面临着严重的“技工荒”。
最关键的,是产业链已经断了。现代工业,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。你造一辆汽车,需要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供应商。巴西当年把自己的产业链废了,现在想重新建起来,何其艰难?你刚开了个小零件厂,发现根本竞争不过早就形成规模优势的国际巨头。
所以,尽管卢拉政府的“再工业化”口号喊得震天响,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。根据巴西工业发展局的最新报告,2025年上半年的工业产值虽然有微弱复苏,但主要还是靠着传统的食品加工等低端产业,在高精尖领域的突破,依然遥遥无期。
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依然是巴西的骄傲,他们最新的公务机在国际上卖得不错。但这更像是一个孤独的幸存者,而不是一个强大的集群。
如今的巴西,正在艰难地为自己当年“赚快钱”的短视行为,偿还着沉重的代价。这个南美巨人,依然在坑里奋力挣扎。他能不能爬出来,什么时候能爬出来,没人知道。